玩家必看教程“七彩掌中乐手机麻将辅助工具”其实确实有挂
亲,2024微乐麻将插件安装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 ,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 ,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添加客服微信【】安装软件.
微信打麻将是一款非常流行的棋牌游戏 ,深受广大玩家的喜爱 。在这个游戏中,你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技巧来赢取胜利,同时还能与其他玩家互动。
在游戏中 ,有一些玩家为了获得更高的胜率和更多的金币而使用了开挂神器。开挂神器是指那些可以让你在游戏中获得不公平优势的软件或工具 。
如果你也想尝试使用微信麻将开挂工具,那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下载和安装:
软件介绍:
1 、99%防封号效果,但本店保证不被封号。
2、此款软件使用过程中,放在后台 ,既有效果。
3、软件使用中,软件岀现退岀后台,重新点击启动运行 。
4 、遇到以下情况:游/戏漏闹洞修补、服务器维护故障、政/府查封/监/管等原因 ,导致后期软件无法使用的。
2024微乐麻将插件安装操作使用教程:
1.通过添加客服微安装这个软件.打开
2.在“设置DD辅助功能DD微信麻将开挂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5.保持手机不处关屏的状态.
6.如果你还没有成功.首先确认你是智能手机(苹果安卓均可).其次需要你的微信升级到新版本.
本司针对手游进行,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
1 、软件助手是一款功能更加强大的软件!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
2、自动连接,用户只要开启软件 ,就会全程后台自动连接程序,无需用户时时盯着软件。
3、安全保障,使用这款软件的用户可以非常安心 ,绝对没有被封的危险存在 。
4 、快速稳定,使用这款软件的用户肯定是土豪。安卓定制版和苹果定制版,一年不闪退
案例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案例分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关系着企业经营决策的成败。可是 市场营销 案例分析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供您参考。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一:
菜篮网:一个雷军十分钟就可能看上的生鲜电商
这是一家令人“脑洞大开 ”的生鲜电商企业,其很多做法都与生鲜电商通行做法不同,甚至“背道而驰” 。
比如,在 商业模式 上 ,菜篮网选择了做生鲜电商中难度最大的——蔬菜(相比之下,水果的难度小很多),且做大众市场。不过 ,就是这样一家看似不走寻常路的生鲜电商企业,已经实现了每天3000单的业绩水平。如果达到5000单,将实现盈利!可以说 ,这家生鲜电商走的是一条迥异于其他生鲜电商的O2O 。
O2O:加盟店的作用不仅仅是引流
既然做的是O2O,那么,菜篮网如果仅仅只有线上 ,就不叫真正的O2O!
很多垂直类生鲜电商都面临一个问题:落地难!如果要在线下建设门店,毫无疑问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要命的是,一旦线下门店没有足够的流量 ,单店不能盈利,最后岂不是为房东打工,O2O也无从谈起!
当众多生鲜电商都在对开线下门店望而生畏或踯躅不前的时候,菜篮网不仅开店速度奇快(预计加盟店很快将达到2000家)、流量充沛(排队买菜司空见惯) ,更重要的是,几乎没有什么投资!
菜篮网是如何做到的呢?
既然开店成本这么高,菜篮网干脆整合社会资源 ,与一些小店合作(只要有流量,可以和烟酒店、水果店、理发店合作),开店中店。
像这样的加盟店(店中店) ,主要有三大功能:引流 、注册、充值。
怎样实现引流呢?菜篮网在店中店只做单品,且是超低价爆品(甚至平进平出),目的不为盈利只为引流 。价格低到什么程度呢?绝对超乎你的想象:零售价相当于郑州万邦批发市场按吨购买的批发价 ,这样的廉价爆品对居民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单日单品种销售量达到数吨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虽然价格非常低,但居民不可能只买一种菜 ,但加盟店仍然每天只做一款产品,是典型的饥饿营销。
对加盟店而言,他们的好处是什么呢?低价爆品带来了大量的人流 。实体店,最要命的就是没有流量。
加盟店和菜篮网合作之后 ,不仅仅给菜篮网引流了,也给自己引流了。这是因为,单款爆品会带来相关消费 。无论对菜篮网还是对加盟者而言 ,消费者买菜,通常不会只买一种,如果消费者想要更多的菜品 ,店主就可以引导其注册成为菜篮网的会员。
对合作店面而言,消费者通常不会只买菜,这样就带动了加盟者的关联产品(比如酱油、调味品 、生鲜等)的消费,实现双赢。
当然 ,对菜篮网而言,线下门店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帮自己引流,那么 ,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线下门店也卖菜,那么,引导消费者注册之后 ,消费者在线上买菜了,会不会对线下销售产生冲击呢?当然不会,线上和线下产品是两个体系 ,且线下门店只做单品爆款(这是线上没有的),所以不存在线上线下冲突的可能性。
至此,我们认为 ,引流不存在障碍了,不过,要实现O2O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利润分配!
创始人姜晓宇认为:如果仅仅只有线上没有线下 ,那就不叫O2O 。
菜篮网的绩效是这样分配的:如果某位顾客在某家加盟店注册充值,那么今后这位顾客在菜篮网买菜,这家加盟店永久参与利润分配(当然背后有一套体系来实现) ,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门店的积极性,实现了双赢。
高频次接触和服务质量赢得口碑
通过线下加盟店和低价爆品引流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转化率。
菜篮网这样一家垂直类生鲜电商平台有着惊人的转化率 。
我们随机查阅了某天菜篮网的相关运营数据(2015年7月8日):当天订单量为4690 ,独立UV为9344,转化率为50%。
菜篮网的高转化率是如何实现的呢(京东为2%?5%)?CEO姜晓宇很肯定地说:“靠服务!”
在公司的绩效考核上,菜篮网对员工的考核只有三个指标:客户满意度、员工积极性、培养人才。
没有具体的销售目标 ,就是为了将服务做到极致!
比如,菜篮网创造了生鲜电商的几个第一:第一个提出所有生鲜产品无理由退换货 。只要顾客打服务电话,确保在30分钟内解决问题。
如果顾客不愿意更换产品 ,坚持要退货呢?姜晓宇表示:“无条件退款,在4个小时内把钱退到客户指定的任何地方(比如菜篮网会员卡 、银行卡、支付宝等),一切为了方便用户。 ”
菜篮网还是第一家全场没有运费(网站上就没有运费这一项)的生鲜电商 。即使客户买一毛钱的东西 ,菜篮网都免费送货。姜晓宇表示:“还真有客户,就是为了试一试菜篮网的服务,真就买了一毛钱的东西 ,菜篮网真就给送货,一来二去,被菜篮网真诚的服务所打动,最终成为忠诚的顾客。”
每人每天只送60单
菜篮网还有一项极具特色的做法:配送人员每天只送60单 ,其余的时间陪客户聊天,甚至看小孩、修马桶的活也能干 。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和接触频率,菜篮网严格限定每位配送人员的服务范围:每位配送人员,就是只给180?240户提供服务。
您可能会问:这不是资源浪费吗?菜篮网有自己的商业逻辑:与客户见面的频率越高 、黏性越大 ,客户满意度、重复购买率越高。商业的基础是什么——信任,菜篮网的配送人员用高频次的接触和帮助客户来赢得信任。姜晓宇打趣说:“这已经不是配送人员,而是家庭私人助手 ,我的配送人员的活动范围就是300米,这样他做3?6个月之后,比物业、邻居都跟你熟悉 。我要的就是信任 ,一旦这种信任完成,就是牢不可破的壁垒,即使天猫 、京东这样巨头涉足这一领域 ,也没戏。”
姜晓宇踌躇满志地说:“未来,我就不仅仅是卖菜,还可以导入价值更高的产品,真正满足社区居民的更多需求。我们做的是智慧社区 ,思路就是用高频次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带动高附加值、低频次产品的销售 。这就是整个商业模式的蓝图。 ”
未来,菜篮网甚至可以顺便就把物业的活给干了。
当然 ,要实现从3000单到5000单的提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增加人员、车辆 、冷链设备等) 。姜晓宇坦承,由于扎根郑州这样一个二线城市 ,融资难度就比一线城市要大。
姜晓宇丝毫不掩饰他对资金的渴望,甚至打趣说:“如果我和雷军聊十分钟,他一定会投我这个项目。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二:
转战互联网 为什么连微软、IBM都这么难?
IBM大幅裁员11万人的消息 ,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虽然IBM否认没有这么大规模,但这个如日中天的企业正在快速衰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几乎与此同时 ,各种互联网企业发展迅猛,中国的阿里在美国上市当日,市值高达1300亿美金,2015年计划招聘上万人。一涨一跌 ,让人唏嘘不已 。
老牌企业的基因:优势还是劣势?
很多人不知道,IBM是最早的互联网从业者,应该说是最早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 ,最早的互联网的机会也是给了IBM的。作为计算机领域的巨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IBM也曾投入巨资开发网络。但IBM最后也没能抓住这次机会,但却诞生了一个新的巨人:思科。
后人 总结 说 ,是因为IBM过于依赖企业客户 。此话对,但也不对。表面原因是这样,背后的原因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基因。
企业与人一样 ,有它的基因 。当一个企业成功的同时,特殊的印记,即基因就形成了 ,很难改变,也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路径。IBM强大的基因,不仅让它与互联网的第一桶金擦肩而过,而且也让它错过了互联网无数的发展机会 ,最近一个机会是云计算。IBM在云计算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仍然没有抓住,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
其实 ,这就是IBM的基因。围绕企业、大企业 、大客户,做硬件、做软件、做服务,而不是针对个人用户。
企业与人一样 ,都是有基因的,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是有没有能力“作为”的问题 。与人一样 ,这种基因有优势的地方,也有不足,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无所不能 ,包打天下。
不只是IBM,其实又有哪个老牌企业抓住了互联网的机会?
最早有互联网机会的,除了硬件设备厂商,就属于运营商了。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是它的实名用户 ,但谁又抓住了?
中国电信 、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等运营商都曾投巨资开展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但都以失败告终 。
10 多年前,中国电信投巨资建设了互联网信息业务平台“互联星空” ,10余年下来一直亏损,现在已经完全转入后台服务,变相倒闭了。原网通公司2002年投资5亿 ,组建了信息服务平台“天天在线 ”,不到两年即倒闭关门了。8年前,中国移动也曾大力推出移动梦网 ,但今天,我们还有多少人会提到移动梦网?
有人说,这是因为是国企 ,是垄断造成的。这显然并不正确 。
不止国内的运营商,放眼全世界去看,占尽互联网先机的运营商也没有一个成功的先例。无论是美国的AT&T,还是欧洲 ,或者日韩的运营商,都没有成功,为什么?
不仅仅是运营商 ,很多成功的企业,甚至是所谓互联网新贵,也都没有抓住每一次互联网发展的机会 ,为什么?
1998 年,微软公开提出转战互联网,但时至今日 ,微软仍然是一个软件企业。微软曾经开展过各种互联网信息业务,如即时通信工具MSN,搜索引擎bing等 ,但都没有大的发展 。MSN现在已经关闭,bing还在苦苦挣扎。2000年笔者做过调研,当初IE浏览器在中国的占有率是99.98%。如果微软当初把IE浏览器免费,就可一统江湖 ,也就没有很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如360的机会了,但是为什么没有做到?
Yahoo作为世界上公认的、最早 、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有互联网先机、有资金、有互联网思维 ,至今却挣扎在持续的衰退中,市值已经萎缩到了最高峰的1/3,为什么?
新浪曾经是中国互联网的新贵 ,有钱 、有人,但在后来互联网信息业务发展中出现的游戏、社区、电子商务等机会上,都做过积极的尝试 ,但都以失败告终,至今仍然是一个网络媒体公司,这又是为什么?
但有意思的是 ,博客、微博的机会都被新浪抓住了,新浪微博最后还成功上市 。原因非常简单,博客 、微博都是媒体平台,是最适合他的 ,是他的基因。
腾讯依靠QQ,掌握了中国互联网最基本的用户,成了中国互联网的天花板。业界一直认为 ,腾讯坐等大家探索,一旦模式成功,他就复制 ,其他企业机会就很小了,因此常常被业界咒骂 。微博出现的时候,腾讯依托QQ ,迅速获得了倍数于新浪的微博用户,但却一直未能有大的起色。2014年中,腾讯微博部门彻底解散了 ,新浪的微博却成功上市,为什么?
腾讯也曾经尝试了很多很多,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至今仍然是以游戏收入为主 ,这些年真正的新业务,就是微信了,而微信之所以能诞生 ,也是其优势基因,是QQ的升级版而已。
不止在IT以及互联网领域,其他领域也一模一样 。
2000 年 ,联想投资举办了门户网站FM365,2年后倒闭。2000年,联想投资新东方在线 ,2002年撤资。种种互联网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当然,不是联想不够优秀,联想与HP、戴尔相比 ,至少增加了手机业务 。联想能抓住的原因,也在于这还是制造业,更强调营销的制造业。HP、戴尔至今连手机业务也没有抓住,苦苦挣扎在日益衰落的产业泥潭里。
新东方2000年创建新东方在线 ,进军在线 教育 ,但15年后,其收入仍然不能进入上市公司报表 。仍然活着 ,已经是万幸。无独有偶,课外辅导机构好未来2010年在美国上市,融资的主要诉求就是做在线教育 ,四年过后,2014年,好未来在线教育业务是发展最快的一年 ,但收入仅占好未来总收入的4%,仍然亏损。教育与在线教育,这么小小的门槛都难以跨越 ,为什么?
以上种种,分析下来,都有具体原因,比如人才团队的问题 ,业务模式的问题,战略失误的问题等等,但最后都可以笼统地说:基因!
老牌企业如何抓住新兴产业
基因是复杂的 ,涉及机制 、 文化 、队伍等等因素,昨天的成功,就是今天的障碍 。能成功超越自己的 ,或者说对自己进行革命的,少之又少。
对互联网有着深刻认识的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__民有一句话非常深刻:MOOC不是在大学诞生的,做电子商务的不是百货大楼 ,互联网金融也不是银行的杰作。
这种基因非常复杂,分析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 ,管理的问题 。任何一个成熟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自动形成了一套围绕其核心业务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式 方法 ,是与其业务理念伴生的一套系统性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个环节。比如薪酬体系 ,一定是围绕主营业务确定的,无法与新业务需要的人匹配;比如业务流程与控制,也一定是量身定做的 ,必然不适合新的业务管理,尤其是和其主营行业特性较远的产品与服务。
一个新生的产品与服务可以在一家老企业诞生,但发展起来的概率肯定是零 。因为从一开始 ,你就是一个“异类”,处处不合适,处处需要特批 ,几乎是与整个系统在对抗,所有的时机就被耽误了。不用妖魔化,没有人 ,没有哪个部门与你作对,这是一个系统,不适合新业务的系统。
管理上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所有成功的企业 ,在经历了创业期、发展期后,很快就需要进入一个防范出现大问题 、大错误,以稳定发展为主的管理模式 ,是无法给新业务提供空间的。任何一个大企业,其实在管理上,都难以说有活力 ,管理几千人,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实际上需要把每一个人当螺丝钉去管理 ,否则一定会大乱 。因此,在成熟企业里,大家讲的是风险控制 ,是流程规范,是人人防控。而对于任何一个新业务、新产品与新服务,在一开始,是不能讲严格与规范管理的 ,恰恰需要的是不讲流程规矩的快速反应,不断犯错,是人治 ,不是法治。但这都不容于一个规范成熟企业 。
表面上,所有大企业都有其业务拓展部门,都有其容错率 ,但这种宽容度永远是在一个范围与制度之内的,而且往往与一个全新业务的要求有本质的差距。
第二,人的问题。原来的基因里很难产生能够开拓新业务的人 。我们经常说 ,投资的核心是在投人,一个即便是错误的计划,只要人优秀 ,最后一定会找到正确的方向。但在一个很成熟的企业里,经过多年的发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已经自我沉淀积累了一批有共同特性与文化的核心骨干,很难诞生适合新业务的人,即便花巨资引进所谓优秀的专业团队 ,最后也会很快因为管理方式、理念等不同,水土不服而夭折,更不要说扩大发展的问题。
第三 ,文化的问题 。
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围绕创始人与核心骨干 ,逐渐渗透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大到管理的模式与理念,小到用人的类型 、员工活动 ,无处不在。在这种企业里,一句无意或者有意的风险提示,往往胜过一颗勇敢的心。因为人的类型不同,文化理念上 ,更是会处处碰壁,无法融入 。
文化是一个弥漫在空气中的东西,一时没有明显感知与不适应 ,但日复一日,怨气日盛,最后让新业务与新人类无法生存 ,自动放弃离开。
企业的基因表现还有很多,但核心我认为是以上三点,这已经足以杀死所有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务。
因此 ,对于所有成熟成功的企业来说,一定要清醒,你虽然有钱 、有人、有 渠道 、有资源 ,但很多新兴的产业不是你的机会,不是你可以包打天下的。这已经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而是你的基因决定你没有能力“作为”的问题 。
企业与人一样,核心的发展思路是扬长 ,走你擅长的路。在业务的发展上,一定是顺势而为,顺着你核心业务的紧密链条发展 ,而不是贸然跨领域行业去做。如腾讯做微信,而不是微博、电商等;新浪做博客 、微博,而不是做游戏、电商等 。
那么 ,企业如何抓住新兴产业与机会,尤其是跨度较大的行业?考虑到基因的因素,我们不要期望自己赤膊上阵厮杀 ,更实际和可能的方式,是以资本的手段参与如收购、参股等,参与但不控制 ,至少不参与任何实际的经营决策和运营,如Yahoo投资淘宝等。虽然Yahoo的衰败不可阻挡,但它却以支付宝大股东的形式再生。这就是一种有效的 、聪明的改变基因,获取发展的办法 。
市场营销成功的案例分析
目前对于各行各业来说 ,新零售有以下几种运作模式:
第一种:线下实体店的内在变革
这是在目前被说的最多的新零售方式,下面举个典型的案例:在全世界的零售中,跨界模式是现在的风潮之一 ,这个风潮早在马云提出新零售的概念之前就已经有了。永辉超市在今年年初推出了“超级物种”,其实主要的意思就是,在商超里面加入餐饮的元素 ,逛超市逛累了,直接吃,吃完了接着逛。
第二种:线上导流 ,线下消费
比如小米之家,小米之家是目前线上导流,线下多品类经营的典范之一 。简单的说 ,小米之家通过线上的影响力,把线上的流量以及大型商超的自然流量导入到线下的小米之家门店中,然后在门店中以多品类的小米系列产品来吸引消费者,在增强消费者的用户体验的同时 ,能够购买不同品类的小米产品,从而增加销量。2016年度,51家小米之家平均销售额7000万左右 ,坪效达到了25万,费用率8%左右。由于成本相对固定,在销售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 ,线下的成本已经可以跟线上打平 。
第三种:线上线下一体化
新零售的最终目标,就是线上线下一体,而这个目标如果要最终实现 ,需要的是大数据的支持。
我们知道,亚马逊公司是最早进行在线推送的公司之一,最早的时候亚马逊只做在线卖书的业务 ,后来他发现在A地购买了同品类的几本书的用户,在B地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所以,A和B两个地方存在同样的群体 ,他们有着类似的兴趣爱好。
敏锐的亚马逊开始进行了数据分析,并根据数据将人群进行了划分,比如说你浏览了两本畅销的科幻类作品 ,并最终做出了购买的行为,那么他就会根据你的购买和浏览行为,结合大数据分析 ,看看你的同类们除了你购买的书之外,还会买哪些书,然后把这些书做个排行给你做推荐。通过这种推荐 ,亚马逊的图书销售额涨了30%以上,这就是大数据的力量,也是未来新零售必然要结合的力量 。
在确定营销计划之前 ,应先进行案例分析,以免做出不切实际的预测。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 市场营销 成功的案例分析,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市场营销成功的案例分析一:
转战互联网 为什么连微软、IBM都这么难?
IBM大幅裁员11万人的消息 ,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虽然IBM否认没有这么大规模,但这个如日中天的企业正在快速衰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几乎与此同时 ,各种互联网企业发展迅猛,中国的阿里在美国上市当日,市值高达1300亿美金 ,2015年计划招聘上万人。一涨一跌,让人唏嘘不已 。
老牌企业的基因:优势还是劣势?
很多人不知道,IBM是最早的互联网从业者 ,应该说是最早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最早的互联网的机会也是给了IBM的。作为计算机领域的巨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IBM也曾投入巨资开发网络。但IBM最后也没能抓住这次机会 ,但却诞生了一个新的巨人:思科 。
后人 总结 说,是因为IBM过于依赖企业客户。此话对,但也不对。表面原因是这样,背后的原因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基因 。
企业与人一样 ,有它的基因。当一个企业成功的同时,特殊的印记,即基因就形成了 ,很难改变,也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路径。IBM强大的基因,不仅让它与互联网的第一桶金擦肩而过 ,而且也让它错过了互联网无数的发展机会,最近一个机会是云计算。IBM在云计算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仍然没有抓住 ,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
其实,这就是IBM的基因。围绕企业、大企业 、大客户,做硬件、做软件、做服务 ,而不是针对个人用户。
企业与人一样,都是有基因的,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是有没有能力“作为 ”的问题 。与人一样 ,这种基因有优势的地方,也有不足,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无所不能 ,包打天下。
不只是IBM,其实又有哪个老牌企业抓住了互联网的机会?
最早有互联网机会的,除了硬件设备厂商 ,就属于运营商了。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是它的实名用户,但谁又抓住了?
中国电信 、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等运营商都曾投巨资开展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但都以失败告终 。
10 多年前 ,中国电信投巨资建设了互联网信息业务平台“互联星空”,10余年下来一直亏损,现在已经完全转入后台服务 ,变相倒闭了。原网通公司2002年投资5亿,组建了信息服务平台“天天在线”,不到两年即倒闭关门了。8年前,中国移动也曾大力推出移动梦网 ,但今天,我们还有多少人会提到移动梦网?
有人说,这是因为是国企 ,是垄断造成的 。这显然并不正确。
不止国内的运营商,放眼全世界去看,占尽互联网先机的运营商也没有一个成功的先例。无论是美国的AT&T ,还是欧洲,或者日韩的运营商,都没有成功 ,为什么?
不仅仅是运营商,很多成功的企业,甚至是所谓互联网新贵 ,也都没有抓住每一次互联网发展的机会,为什么?
1998 年,微软公开提出转战互联网,但时至今日 ,微软仍然是一个软件企业 。微软曾经开展过各种互联网信息业务,如即时通信工具MSN,搜索引擎bing等 ,但都没有大的发展。MSN现在已经关闭,bing还在苦苦挣扎。2000年笔者做过调研,当初IE浏览器在中国的占有率是99.98%。如果微软当初把IE浏览器免费 ,就可一统江湖,也就没有很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如360的机会了,但是为什么没有做到?
Yahoo作为世界上公认的、最早 、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有互联网先机、有资金、有互联网思维,至今却挣扎在持续的衰退中,市值已经萎缩到了最高峰的1/3 ,为什么?
新浪曾经是中国互联网的新贵,有钱、有人,但在后来互联网信息业务发展中出现的游戏 、社区、电子商务等机会上,都做过积极的尝试 ,但都以失败告终,至今仍然是一个网络媒体公司,这又是为什么?
但有意思的是 ,博客、微博的机会都被新浪抓住了,新浪微博最后还成功上市 。原因非常简单,博客 、微博都是媒体平台 ,是最适合他的,是他的基因。
腾讯依靠QQ,掌握了中国互联网最基本的用户 ,成了中国互联网的天花板。业界一直认为,腾讯坐等大家探索,一旦模式成功 ,他就复制,其他企业机会就很小了,因此常常被业界咒骂 。微博出现的时候,腾讯依托QQ ,迅速获得了倍数于新浪的微博用户,但却一直未能有大的起色。2014年中,腾讯微博部门彻底解散了 ,新浪的微博却成功上市,为什么?
腾讯也曾经尝试了很多很多,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至今仍然是以游戏收入为主,这些年真正的新业务,就是微信了 ,而微信之所以能诞生,也是其优势基因,是QQ的升级版而已。
不止在IT以及互联网领域 ,其他领域也一模一样 。
2000 年,联想投资举办了门户网站FM365,2年后倒闭。2000年,联想投资新东方在线 ,2002年撤资。种种互联网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当然,不是联想不够优秀,联想与HP、戴尔相比 ,至少增加了手机业务。联想能抓住的原因,也在于这还是制造业,更强调营销的制造业。HP、戴尔至今连手机业务也没有抓住 ,苦苦挣扎在日益衰落的产业泥潭里 。
新东方2000年创建新东方在线,进军在线 教育 ,但15年后 ,其收入仍然不能进入上市公司报表。仍然活着,已经是万幸。无独有偶,课外辅导机构好未来2010年在美国上市 ,融资的主要诉求就是做在线教育,四年过后,2014年,好未来在线教育业务是发展最快的一年 ,但收入仅占好未来总收入的4%,仍然亏损。教育与在线教育,这么小小的门槛都难以跨越 ,为什么?
以上种种,分析下来,都有具体原因 ,比如人才团队的问题,业务模式的问题,战略失误的问题等等 ,但最后都可以笼统地说:基因!
老牌企业如何抓住新兴产业
基因是复杂的,涉及机制 、 文化 、队伍等等因素,昨天的成功 ,就是今天的障碍 。能成功超越自己的,或者说对自己进行革命的,少之又少。
对互联网有着深刻认识的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__民有一句话非常深刻:MOOC不是在大学诞生的,做电子商务的不是百货大楼 ,互联网金融也不是银行的杰作。
这种基因非常复杂,分析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 ,管理的问题 。任何一个成熟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自动形成了一套围绕其核心业务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式 方法 ,是与其业务理念伴生的一套系统性的东西 ,而不仅仅是一个环节。比如薪酬体系,一定是围绕主营业务确定的,无法与新业务需要的人匹配;比如业务流程与控制 ,也一定是量身定做的,必然不适合新的业务管理,尤其是和其主营行业特性较远的产品与服务。
一个新生的产品与服务可以在一家老企业诞生 ,但发展起来的概率肯定是零 。因为从一开始,你就是一个“异类 ”,处处不合适,处处需要特批 ,几乎是与整个系统在对抗,所有的时机就被耽误了。不用妖魔化,没有人 ,没有哪个部门与你作对,这是一个系统,不适合新业务的系统。
管理上还有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所有成功的企业,在经历了创业期、发展期后,很快就需要进入一个防范出现大问题 、大错误 ,以稳定发展为主的管理模式,是无法给新业务提供空间的 。任何一个大企业,其实在管理上 ,都难以说有活力,管理几千人,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实际上需要把每一个人当螺丝钉去管理 ,否则一定会大乱。因此,在成熟企业里,大家讲的是风险控制 ,是流程规范,是人人防控。而对于任何一个新业务、新产品与新服务,在一开始 ,是不能讲严格与规范管理的,恰恰需要的是不讲流程规矩的快速反应,不断犯错 ,是人治,不是法治 。但这都不容于一个规范成熟企业。
表面上,所有大企业都有其业务拓展部门 ,都有其容错率,但这种宽容度永远是在一个范围与制度之内的,而且往往与一个全新业务的要求有本质的差距。
第二,人的问题。原来的基因里很难产生能够开拓新业务的人 。我们经常说 ,投资的核心是在投人,一个即便是错误的计划,只要人优秀 ,最后一定会找到正确的方向。但在一个很成熟的企业里,经过多年的发展,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已经自我沉淀积累了一批有共同特性与文化的核心骨干,很难诞生适合新业务的人 ,即便花巨资引进所谓优秀的专业团队,最后也会很快因为管理方式、理念等不同,水土不服而夭折 ,更不要说扩大发展的问题。
第三,文化的问题 。
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围绕创始人与核心骨干 ,逐渐渗透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大到管理的模式与理念,小到用人的类型 、员工活动 ,无处不在。在这种企业里,一句无意或者有意的风险提示,往往胜过一颗勇敢的心。因为人的类型不同 ,文化理念上,更是会处处碰壁,无法融入 。
文化是一个弥漫在空气中的东西 ,一时没有明显感知与不适应,但日复一日,怨气日盛 ,最后让新业务与新人类无法生存,自动放弃离开。
企业的基因表现还有很多,但核心我认为是以上三点,这已经足以杀死所有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务。
因此 ,对于所有成熟成功的企业来说,一定要清醒,你虽然有钱、有人 、有 渠道 、有资源 ,但很多新兴的产业不是你的机会,不是你可以包打天下的 。这已经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而是你的基因决定你没有能力“作为”的问题。
企业与人一样 ,核心的发展思路是扬长,走你擅长的路。在业务的发展上,一定是顺势而为 ,顺着你核心业务的紧密链条发展,而不是贸然跨领域行业去做 。如腾讯做微信,而不是微博、电商等;新浪做博客 、微博 ,而不是做游戏、电商等。
那么,企业如何抓住新兴产业与机会,尤其是跨度较大的行业?考虑到基因的因素,我们不要期望自己赤膊上阵厮杀 ,更实际和可能的方式,是以资本的手段参与如收购、参股等,参与但不控制 ,至少不参与任何实际的经营决策和运营,如Yahoo投资淘宝等。虽然Yahoo的衰败不可阻挡,但它却以支付宝大股东的形式再生。这就是一种有效的 、聪明的改变基因 ,获取发展的办法 。
市场营销成功的案例分析二:
菜篮网:一个雷军十分钟就可能看上的生鲜电商
这是一家令人“脑洞大开”的生鲜电商企业,其很多做法都与生鲜电商通行做法不同,甚至“背道而驰 ”。
比如 ,在 商业模式 上,菜篮网选择了做生鲜电商中难度最大的——蔬菜(相比之下,水果的难度小很多) ,且做大众市场。不过,就是这样一家看似不走寻常路的生鲜电商企业,已经实现了每天3000单的业绩水平 。如果达到5000单,将实现盈利!可以说 ,这家生鲜电商走的是一条迥异于其他生鲜电商的O2O。
O2O:加盟店的作用不仅仅是引流
既然做的是O2O,那么,菜篮网如果仅仅只有线上 ,就不叫真正的O2O!
很多垂直类生鲜电商都面临一个问题:落地难!如果要在线下建设门店,毫无疑问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要命的是,一旦线下门店没有足够的流量 ,单店不能盈利,最后岂不是为房东打工,O2O也无从谈起!
当众多生鲜电商都在对开线下门店望而生畏或踯躅不前的时候 ,菜篮网不仅开店速度奇快(预计加盟店很快将达到2000家)、流量充沛(排队买菜司空见惯),更重要的是,几乎没有什么投资!
菜篮网是如何做到的呢?
既然开店成本这么高 ,菜篮网干脆整合社会资源,与一些小店合作(只要有流量,可以和烟酒店、水果店 、理发店合作),开店中店。
像这样的加盟店(店中店) ,主要有三大功能:引流、注册、充值 。
怎样实现引流呢?菜篮网在店中店只做单品,且是超低价爆品(甚至平进平出),目的不为盈利只为引流。价格低到什么程度呢?绝对超乎你的想象:零售价相当于郑州万邦批发市场按吨购买的批发价 ,这样的廉价爆品对居民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单日单品种销售量达到数吨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虽然价格非常低,但居民不可能只买一种菜 ,但加盟店仍然每天只做一款产品,是典型的饥饿营销 。
对加盟店而言,他们的好处是什么呢?低价爆品带来了大量的人流。实体店 ,最要命的就是没有流量。
加盟店和菜篮网合作之后,不仅仅给菜篮网引流了,也给自己引流了 。这是因为 ,单款爆品会带来相关消费。无论对菜篮网还是对加盟者而言,消费者买菜,通常不会只买一种,如果消费者想要更多的菜品 ,店主就可以引导其注册成为菜篮网的会员。
对合作店面而言,消费者通常不会只买菜,这样就带动了加盟者的关联产品(比如酱油 、调味品、生鲜等)的消费,实现双赢。
当然 ,对菜篮网而言,线下门店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帮自己引流,那么 ,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线下门店也卖菜,那么 ,引导消费者注册之后,消费者在线上买菜了,会不会对线下销售产生冲击呢?当然不会 ,线上和线下产品是两个体系,且线下门店只做单品爆款(这是线上没有的),所以不存在线上线下冲突的可能性 。
至此,我们认为 ,引流不存在障碍了,不过,要实现O2O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利润分配!
创始人姜晓宇认为:如果仅仅只有线上没有线下 ,那就不叫O2O。
菜篮网的绩效是这样分配的:如果某位顾客在某家加盟店注册充值,那么今后这位顾客在菜篮网买菜,这家加盟店永久参与利润分配(当然背后有一套体系来实现) ,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门店的积极性,实现了双赢。
高频次接触和服务质量赢得口碑
通过线下加盟店和低价爆品引流之后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转化率 。
菜篮网这样一家垂直类生鲜电商平台有着惊人的转化率。
我们随机查阅了某天菜篮网的相关运营数据(2015年7月8日):当天订单量为4690,独立UV为9344,转化率为50%。
菜篮网的高转化率是如何实现的呢(京东为2%?5%)?CEO姜晓宇很肯定地说:“靠服务!”
在公司的绩效考核上 ,菜篮网对员工的考核只有三个指标:客户满意度、员工积极性、培养人才 。
没有具体的销售目标,就是为了将服务做到极致!
比如,菜篮网创造了生鲜电商的几个第一:第一个提出所有生鲜产品无理由退换货。只要顾客打服务电话,确保在30分钟内解决问题。
如果顾客不愿意更换产品 ,坚持要退货呢?姜晓宇表示:“无条件退款,在4个小时内把钱退到客户指定的任何地方(比如菜篮网会员卡 、银行卡、支付宝等),一切为了方便用户 。”
菜篮网还是第一家全场没有运费(网站上就没有运费这一项)的生鲜电商。即使客户买一毛钱的东西 ,菜篮网都免费送货。姜晓宇表示:“还真有客户,就是为了试一试菜篮网的服务,真就买了一毛钱的东西 ,菜篮网真就给送货,一来二去,被菜篮网真诚的服务所打动 ,最终成为忠诚的顾客 。 ”
每人每天只送60单
菜篮网还有一项极具特色的做法:配送人员每天只送60单,其余的时间陪客户聊天,甚至看小孩、修马桶的活也能干。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和接触频率,菜篮网严格限定每位配送人员的服务范围:每位配送人员 ,就是只给180?240户提供服务。
您可能会问:这不是资源浪费吗?菜篮网有自己的商业逻辑:与客户见面的频率越高 、黏性越大,客户满意度、重复购买率越高。商业的基础是什么——信任,菜篮网的配送人员用高频次的接触和帮助客户来赢得信任 。姜晓宇打趣说:“这已经不是配送人员,而是家庭私人助手 ,我的配送人员的活动范围就是300米,这样他做3?6个月之后,比物业、邻居都跟你熟悉。我要的就是信任 ,一旦这种信任完成,就是牢不可破的壁垒,即使天猫 、京东这样巨头涉足这一领域 ,也没戏。”
姜晓宇踌躇满志地说:“未来,我就不仅仅是卖菜,还可以导入价值更高的产品 ,真正满足社区居民的更多需求 。我们做的是智慧社区,思路就是用高频次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带动高附加值、低频次产品的销售。这就是整个商业模式的蓝图。”
未来 ,菜篮网甚至可以顺便就把物业的活给干了 。
当然,要实现从3000单到5000单的提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增加人员 、车辆、冷链设备等)。姜晓宇坦承,由于扎根郑州这样一个二线城市 ,融资难度就比一线城市要大。
姜晓宇丝毫不掩饰他对资金的渴望,甚至打趣说:“如果我和雷军聊十分钟,他一定会投我这个项目 。
关于“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怎么写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